【优秀论文】“俭以养廉,勤以养生,谦以保泰” ——浅析曾国藩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思想 罗梦莹
时间:2017-07-31 12:18:00 来源:
福建西山高级中学 点击阅读数:次 编辑:范萍烨
【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他的思想主要涵盖军事、外交、法律、理学、行政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曾国藩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士宦家庭家教的典范,其内容包括勉子自立自强、教子孝悌仁义、劝子勤劳节俭、劝子谦逊谨慎。曾国藩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是当今社会主义家庭道德教育和家风建设的重要道德遗产。今天我们重温他这些思想,对于加强家庭和谐,维持社会和睦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孝悌仁义;勤劳节俭;谦虚谨慎
家庭是人类道德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历代贤相名儒都特别重视家庭道德教育,把协调家庭关系、整饬家庭生活视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清末一代大儒曾国藩,为训诫兄弟及子女读书做人,立身处世,一生中共修家书千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思想。
一、教育子弟孝悌仁爱
曾国藩经常教育子弟要仁以为己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他认为,仁爱之心首先要在家庭之中实施,而孝悌则是家庭中仁爱精神的集中体现。因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曾国藩还指出,仁爱之心不能局限于自身,局限于家庭,还应推于他人,推于外,要泛爱众而亲仁。他常常告诫弟子,一方面要在言语上以己之仁教人以仁:“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人数语”。另一方面在行动中则要以己之爱施于他人,如“见贫苦者,须加温恤”,捐钱买义田等。在曾氏子弟陆续为官之后,曾国藩又教育子弟们要将仁爱之心推于政,要仁民爱物,勤政廉政。他认为:“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有“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渴,一夫不获,引为余辜”之心。因而要把“明德、新民、止至善”皆看成是“我分内事”。此外还需有墨子摩顶放踵及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勤政精神,为百姓着想,清理词讼。勤办公务,惠民利民;要为政清廉,不妄取分毫,不盘剥百姓,不巧取豪夺,从而使民无怨。他明示子弟:“惟俭可以养廉,惟勤可以生,名词二者,则做官的秘诀,即是做人的命脉”。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该进行仁爱精神教育,使大多数人的朴素仁爱美德升华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意识。如果社会绝大多数成员能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睦相处,并能将爱推于他人,推于社会,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人与人之间则会少一份敌意和怀疑,多一份善意和理解,这无疑能减少社会生活中许多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使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得和谐美好,从而为“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而奠定基础。此外,曾国藩所强调的为官品德尽管由于时代特点而具有阶级倾向性,但其中关于仁民爱物、勤政廉政、惠民利民等思想仍是今天的为政者应引以为范的道德准则。
二.劝诫子弟勤劳节俭
曾国藩曾谆谆告诫子弟要勤劳节俭。在曾国藩看来,勤劳不仅是创造财富的手段,是兴家的根本,而且是一种道德精神——于任何事情上的积极向上的态度。他说:“身勤则强,佚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3。故为培养出一种勤奋的学风和勤劳的家风,他曾给家人立下规矩:家中男丁,要闻鸡起舞,操习技术,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长知识;家中妇人,则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纺绩烹饪,日日不惰。在强调子弟必须勤劳奋发的同时,曾国藩还指出节俭之德的重要。因为勤劳于节俭是紧密相连的,勤则有所创造,俭则有所节制;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入而妄费则财匮。在曾国藩看来,要要养成俭德,就必须反对奢侈,俭则寡欲,可以直道而行;侈则多欲,贪慕富贵,枉道速祸;侈则居官必贪,居乡必盗;侈则子孙易长逸惰之气,不思进取,不图自强。故曾国藩再三告诫儿子:“世家子弟,钱不可多,衣不可多。事虽至小,关系颇大”。
曾国藩关于勤劳节俭的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要能崛起于世界的东方,就有赖于全国上下勤劳奋发,艰苦奋斗。有勤,则虽居人后则终将后人;学人有勤,则中国在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上能占有一席之地;公仆有勤,则能使政令畅通,政通人和;劳动者有勤,则令物质生产迅速发展,经济水平日益提高。那么,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珍惜财产,节约有度的俭德,仍应大力倡导。尽管商品经济社会肯定人们正当消费的合理性,并且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以促进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因而并不要求人们一味地节衣缩食,但这绝不意味着鼓励放纵物欲。因为世界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任何物质财富也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晶。纵欲恣行,暴殄天物,既是对宝贵资源的浪费,也是对人类劳动的践踏,更是一种“道德犯罪”。从现实角度来看,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了,但从整体上讲,我国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综合国力还不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必须艰苦奋斗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若是不顾中国国情、民情而大肆超前消费,讲排场,摆阔气,比富斗奢,甚至公款挥霍,必然给社会生产的发展,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给党群关系、政群关系的沟通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因此,反对享乐主义,倡导勤俭美德,仍应成为当今道德导向和舆论宣传的重要内容。
三.训导子弟谦虚谨慎
在曾国藩看来。谦虚谨慎是立身处世的根本。谦虚首要的表现则是为学要谦。他指出:“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为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无胜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是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无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用也”,由于这种现象在当时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因而曾国藩唯恐子孙沾染此种恶习,一再告诫子弟,为学之道,在于力除傲气,力戒自满,勿为人所冷笑,方能有所进步。
谦字第二要义,在曾国藩看来,则是与人交往时要为人谦逊,对人恭敬。茫茫人海,芸 芸众生,各有短长。人若胜我,则见贤思齐;人不若我,则不贤而内自省矣,切不可洋洋自得,趾高气昂。“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不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他谆谆告诫子弟,宜“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做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曾国藩认为真正的有识之士,纵有雄才大略,有经营四海之志,而其诫教子弟,则约旨悲思,敛抑己甚。所以,即使是在曾氏兄弟为挽救清王朝而立下汗马功劳之后,曾国藩也时时警钟长鸣。教育兄弟们不自是,不势傲,要从风平浪静处安身,勿才掀天揭地处着想。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扬个性,崇尚自我的社会,但曾国藩所言为学之谦仍不能少,尽管在探索未知的世界时,需要有藐视权威,崇尚理性的批判精神,但同时也要有人们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的谦逊品格,缺乏批判精神不可能有知识创新,而失去谦虚的品格。同样也不可能成就学问。因为满则溢,再也装不进新的东西;虚则生明,谦虚才能不断充实自己,促进自己的完善。所以,自知“无知”才会探索未知,自知“无知”才能得到真知。那么,在高扬个性,崇尚自我的现代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文质彬彬,是否会显得与潮流不符呢?非也!应当承认,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高扬个性,崇尚自我,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竞争性品德是不可或缺的,但与人为善,为人谦逊,宽容、敬恕的和谐性品格也是不可缺少的。缺了前者,社会将失去动力和活力;没了后者,社会将失去温情和润滑。实质上,和谐性品格和竞争性品格也并非是绝对对立的。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旅程中,一定不能重复西方社会所犯的错误,我们要使和谐性品格和竞争性品格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和的生成性来补益争的损耗性,以和的规范性来调节争的失续性,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
总而言之,曾国藩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和方法,由于其时代的局限性。不免带有一些封建糟粕,但从整体上讲,它仍不失为中国古代士宦家庭家教的典范,其中一些闪光的有价值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是有启示意义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为形成和建立良好的家庭道德关系,为培养一种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家风,我们有必要对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精华予以批判继承,并使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伦理道德教育中发扬光大。
参考书目:
《曾国藩治家全书》长沙:岳麓书社;
《曾国藩治家全书》长沙:岳麓书社;
《曾国藩治家方略》北京:中华工商联出版社;
《曾国藩治家方略》北京:中华工商联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