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成长理论当中,人一定要从三角关系里面成长。当然我们讲的不是外遇。一个孩子最先是跟照顾者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通常是他和他的母亲,但如果没有第三者的出现,这孩子永远不会成长。他会一直陷在一种跟母亲共生的完美状态,反正“妈妈只有我、我只有妈妈,我们两个的世界融合为一。妈妈注意力都在我身上,我要什么妈妈就会给我。”
这样子的共生状态对人格非常危险。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无法理解以后要跟人家竞争、他做的事情会有人不喜欢、他必须要学着跟别人妥协……他完全没有办法思考这些事;他会幻想自己有无穷的能力,以为自己的喜怒哀乐随时都会被别人认同。
第三人出现,打破自我中心
但孩子通常会认知到“我家里还有一个别人”,可能是一个爸爸、祖母、舅舅或姑姑,就算单亲家庭也会有一个第三者进来。那幼小的孩子马上会发现:“妈妈除了跟我讲话,也要拨时间去跟那个人讲话,而且那个人回家时,妈妈好像很开心?所以妈妈也爱他,那他也爱妈妈。”这时孩子的本能会很紧张:“那他们是不是不要我了?”于是他们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孩子开始去思考三者关系。这个三角形是成长上的必需。
要给孩子一个正常、健全的成长,必须让他在这个三角形里面觉得很安全,让他觉得:“虽然那两个人很好,但我并没有被伤害或被排除。我可以在旁观看那两个人的互动,而且那两个人都很爱我。”这样小孩会慢慢的适应,并相信关系是可以三个人一组的。
这个三角形是组成几何的一个基本单位,这小孩的心理结构和人际关系,可以开始堆栈(即堆叠,新东方家庭教育微信君注)很多的三角形。他可以想象:妈妈跟阿嬷是什么关系?她们有时候吵架,可是两个都爱我也OK;爸爸跟其他的谁又是什么关系?有其他兄弟姊妹的话,又会是怎么样……
孩子从小不断的观察爸妈跟其他家人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给孩子一个舒服和谐的环境,让孩子觉得大家都一样有机会来爱护他。所以第一要改掉的习惯是“大人竞争小孩的爱”。
大人竞相去讨好小孩,比方说婆媳有权力斗争,相互比较谁能讨好小孩,就得到更多权力。比如爸爸对妈妈有一点不满,下班时就带玩具回来,展现自己可以比妈妈更有效率的制止小孩哭闹,甚至在小孩子面前说:“你妈妈很笨、很啰唆,爱穷紧张。”
不在孩子面前贬低另一半
夫妻贬低另一半,会让小孩觉得不安全,因为他马上察觉这三角形不平衡。他会觉得他跟爸爸好,好像妈妈会被排除掉;又如果他不跟爸爸好,爸爸可能会攻击他跟妈妈的连结。三角形不等边,他就觉得非常危险。
请大人们将自己的斗争摆一边去,要记得尊重其他大人在小孩内心的地位,这样小孩才会有安全感。
同样的,如果爸妈太好,好到让小孩觉得永远插不进去,小孩的“俄狄浦斯情结(注: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也会很强。本性比较温和的小孩可能OK,他以后会很期待自己也会有幸福的友谊和感情;若是本身破坏性比较强的小孩,通常会很不安,觉得“不管怎么样我都不够重要”,这样的小孩长大以后可能很容易忌妒。
天啊!太好也不行,不好也不行,到底要怎样?
大原则是绝对不要把大人间的斗争转化到小孩身上,在小孩面前父母要一致,又各自有一点单独跟小孩相处的时间。父母根据自己的个性跟小孩做朋友,也许爸爸比较善于体能,就跟小孩一起打球;妈妈不擅长体能,但可以跟小孩谈感觉。等到这个关系发展出来后,两人要互相帮忙,例如爸爸帮妈妈跟小孩打球,妈妈帮爸爸跟小孩谈情绪。最好让孩子觉得三人是开放、互相交流的,就可以避免那种闭锁、被排除在外的感觉,小孩也可以在人际关系里比较安全,而不是竞争或分化。
最近刚好吹起一股北欧丈夫风,挪威爸爸被评选为最完美的爸爸,他们做家事、跟小孩相处的时间非常多。据说星期六中午到咖啡店,坐在那边跟小孩玩、把屎把尿的是爸爸,妈妈在旁边看报纸。
如果爸爸能跟小孩更亲近,这种亲子交流可帮爸爸释放内心的女性面,男人的自我束缚跟压抑可以得到帮助。这样子孩子不会觉得爸爸就是很沉默、刚硬,妈妈就是很啰唆、柔软,孩子的潜力会得到最好的开发。(作者系精神科专科医师、原台湾大学医院精神科总医师)
(来源/台湾欣新闻网站 编辑/高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