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唐时的风,宋时的雨,元时的白雪之下,中华之美不断沉淀,源远流长。
中华之美的精髓,是传承。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历代中华的学子,汲取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于是有了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了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有了李玉刚的“爱恨就在一瞬间”。古有韩非多次冒死上书,提出依法治国的思想学说,今有习近平主席的“打老虎,拍苍蝇”,加强依法治国,古有千古书圣王羲之,今有硬笔名家庞中华。中华文化成就了大师学者,而他们传承并发扬了中华文化。
中华之美,因他们传承的火花而绚丽。
中国自古以来谦虚好学的中华美德被那些科技研究人员以亲身经历诠释得淋漓尽致。他们通过对古人失败教训的吸收和对西方科技的学习借鉴,自己整理出了一套发展科技的好方法。欧阳自远,中国月球探测的首席科学家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震撼了年仅22岁的他。于是他下定决心要走好去往太空的科研之路。华罗庚每天都花10个小时钻研数学,有时睡到半夜,突然有了解决数学难题的灵感,便会立刻爬起来点亮小油灯,把它们记在纸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年仅25岁的他便成为了颇有名气的数学家。由此看来,中国原来落后的科技,因为他们振兴、变强。
中华之美,贵在创新。
创新和继承是鱼和水的关系,离开了水的鱼没有长久的生命力,没有水的鱼更似一潭死寂。我们从小就听大人们说补苗助长的故事。故事里的农民一味地希望自己家的苗可以长得快一点,壮一点,却忽略了根深才能汲水的道理,没多久苗就都死光了。而厦门大学的老师黄辉明明白这一点,他知道强制学生上交手机会引起抵触,于是决定换个方法。他划出平时成绩中的十分作为奖励—只要课前上交手机就加一分。这难道不是创新和继承并存?既有鱼,又得水,上课的效率也提高了。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推陈出新是我无上的诀窍。”
中华之美,美在传承、在科技、在创新,在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日积月累的努力,它不断沉淀,源远流长。
(指导老师/卢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