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有云:“不忘初衷,方得始终。”学生们因教授所言不断变换而难以确定砍杨树还是砍松树,生活中的我们有何尝不是如此呢?“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教授一席话使我深思,岂为外物动吾心。
南宋哲人许衡,一日跟随众人逃避战乱时途经一梨园,众人争相摘梨解渴,唯他一动不动。有人问之何不摘梨解渴,他答:“梨园主人不在此,非吾所有,一毫莫取。”众人笑之:“世道这么乱,梨园哪还有什么主人啊。”“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在他人看来,这可能是非常令人不解的行为,可就是因为他这种不为外物动己心的劲儿,让他在人生道路中一步一步登上高峰,闻名于众。
著名诗人苏轼,才华横溢,心怀大志。从小饱览诗书。为官期间,秉直上书,立志要为民为国,却屡次遭贬,甚至被流放到荒无人烟之地,他的一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贬谪文人处处抱怨,而他却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坦然处之,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始终胸怀天下。如此高尚之士,不会轻易为外物动吾心,我们又为何不去学习呢?
古之圣人上能做到不为外物动吾心,再来看看今之文人。
世界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年仅17岁的她,为争取妇女和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而奋斗。在恐怖主义的高压下,她仍不畏强权,敢于反抗。家人和朋友的相继遭害无疑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子弹的威胁,敌人的恐吓已经对她不起作用了。在几年的斗争中,马拉拉终于获胜,各国人民不禁为这个年仅17岁的姑娘鼓掌。外界的一切都是浮华,只有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为外界所动,你才能真正获得胜利,成为自己的英雄。
如果你还在为未来迷惑,为环境烦心,清静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想想最初的动机。伟人之所以为伟人,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最根本的目的,不轻易被世俗困扰动心,我们有岂能因外物而动吾心呢?
作者:贾菊 指导老师:肖美玲
(编辑/高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