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问出处
【1】职业教育帮助劳动者提高创造价值的能力
葛道凯:劳动力成本上升意味着对劳动力的要求更高。比如原来招一个人,以3000元工资创造5000元价值,现在工资涨到5000元,你如果仍然创造5000元价值的话企业还会招你吗?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每一个劳动者一定要有更高的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个能力从哪儿来?
【2】职业教育需要在培养方式上进行适应性调整
王振洪:人才需求有两个特点,一是复合型,网络经济带动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群,针对从策划、美工、运营、推广到客服、物流、结算等的岗位链,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其中的多项技能;二是创业型,网络经济是最具创新活力的产业,新的经营模式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更强的创业意识和更高的创业能力。
“应用型”——转型也是回归
【1】高校转型的核心是建立分类体系
葛道凯:对于学校群体而言,什么是转型?是把现在以学科性高校占主要地位的办学格局,变成一部分是学科性的,一部分是应用性的,学科性为主的办学理念转化成以应用为主导的办学理念。转型的核心是建立高校的分类体系,推动学校分类管理,推动,示范,给点利益,加点压力,建点典型。其实这不是转型,是回归。
【2】引导院校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刘立新: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层次,坚持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保持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我们要积极借鉴国际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在进一步提高专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引导一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转”更多是针对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上讲,是转向培养应用性的人才,而不是广义上的,不是转向应用型学科。
建立真正的成才“立交桥”
【1】中高职衔接及高本合作都聚焦在专业规范上
王振洪:当然,无论是中高职衔接还是高、本合作,最后都聚焦在专业规范上。中、高职必然要从“终点式”就业导向走向“过程式”就业导向,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将毕业生推向市场的工具价值,还要彰显服务学生学业上升的教育价值,应用本科也必须真正地转向应用。
【2】根据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指导职业教育
于日锦:中高职的立交桥怎么建设,我觉得有个起点,这个起点是要根据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上来指导我们的力量,来指导我们的职业教育。第一要高度重视中职的问题,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要在政策上加以支持;第二要重视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要把整个教育联系起来,义务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是“根”;第三要提高高职面向中职招生比例,改变中职教育是“断头教育”的状况;第四要真正的夯实中职发展的基础,包括基础投入、师资、设备等等。
【3】职业教育院校更多是技能性人才的培养
穆祥森:职业教育对于企业用人的需求也不仅是单纯地进行技术技能的培训,更多的是人才要促进企业的提升和拓展,职业院校如果为中职生、高职生、本科、研究生搭建一个桥梁,这是非常好的。
时势造就英雄
【1】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王海平:就职业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来说,我觉得这其中应包含几层含义:第一是任何教育和任何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都可能达到一定的水平,都有可能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使自己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英雄”;第二是任何人在接受了适合的教育、培养或锻炼之后,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成为英雄。第三,是不是人才,是不是英雄,不应该看职业、看学历、看文凭、看出身,要看业绩,看能力,看水平,看是不是对国家和社会有用、有贡献。没有社会大环境和人才观念、职业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实现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职业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进一步端正什么是人才的观念。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观念。
【2】“实践教学不断线”理念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
吴斌:从入学实习到中间课程设置到企业实践到毕业设计,学校一直把“实践教学不断线”的理念贯穿在教学过程当中。同时,十分注重竞赛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驱动,比如举办一级方程式竞赛,让学生用猴皮筋作为能量源,设计一个小型竞赛汽车,一共有二十多所学校参加了竞赛。
通过竞赛,把课程知识点穿成一条链,解决一个问题实际不是“点”而是“链”,而现在大学培养中恰恰缺少这个“链。通过这些竞赛,加强了大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分析判别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文学、艺术、体育等综合能力。
一个人首先是一个“社会人”,必须遵守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是孝道,第二是有责,第三是诚信。作为大学生应该有理想、自信,这也是学习的驱动力。
(文/光明网 编辑/林亚节)